August 11, 2022
IG 經營沒起色? 5 種主題發想技巧大放送!(主題發想篇)
你今天,發文了嗎?不管是個人品牌創作者、一般媒體或品牌商家,在做行銷時,不免都會接觸 Instagram 這個以圖文影音盛行的社群軟體。但許多人經營社群,常見的瓶頸並不是「缺乏好內容」,而是「缺乏內容」,導致空有一身才華、好產品,卻不知道怎麼包裝,讓受眾一再錯失深入了解的機會。

Posted by
如何發想社群貼文內容?
舉例來說,經營 IG 時,你最擅長的是「做料理」,卻不能讓大家只看見料理,因為料理是料理,受眾是受眾,料理和他們有什麼關聯呢?你要做的,是想辦法去談他們有興趣的周邊話題,例如:廚房常備品、做料理用什麼鍋具......等,但不是光談就好,還要抓到和料理這件事的連結,透過各種話題延伸出一張內容網。
以下提供幾種我在操作社群時,常見的主題靈感:
1. 你的需求我來解決
這種方法適用於絕大部分的產品或服務,在發想圖文影音主題時,可以先設想受眾的需求、困難點,再進一步組織情境,讓他們知道自己能透過你的服務解決問題。舉美妝品牌為例,如果你想推廣遮瑕產品,要強調的不是「我的遮瑕品有多好」,而是去思考顧客「什麼時候」、「什麼情況」會需要用到我的產品?因此,貼文情境就能從「昨夜睡不好」切入,顧客面臨的問題在於「隔天化妝遮不住黑眼圈」、「同事說我黑眼圈好重,看起來很累」。ok,那要如何解決呢?這時候我們再提出幾種「上妝技巧」,順利帶出「遮瑕配備」,就能形塑出你的內容網了!
2. 你不知道的我來告訴你
除了解決受眾原有需求以外,他們「不知道自己有需求」怎麼辦?個人品牌創作者、一般媒體或品牌商家在這一步,可以先透過分享專業領域的知識、技巧,讓受眾對相關服務留下印象,更了解該領域話題。即使當下沒有需求,未來某天需要時,也會第一個想到你的品牌。
舉知識型社群為例,IG 上不乏許多閱讀、求職、行銷相關帳號,若只是一味發布書籍讀後感、面試技巧等常見題材,容易做不出你和別人的「差異化」。因此,有什麼是同類型帳號沒寫過,你卻發現到的細節呢?就我觀察,主打「閱讀」的個人品牌,和受眾沒有關聯,那社群純粹只能當作讀書分享日記,然而,如果多分享一些「怎麼讀書比較有效率」、「適合某某節日的閱讀清單」,或者「求職不順先來看這本書」等,將你獨特的經驗觀點,結合受眾生活需求,才能進一步把「厲害的乾貨」,提升為「對受眾有用的乾貨」。
3. 你的大小事我陪你過
每逢節慶、重大時事,你會發現有很多品牌話題跟得超快!那是因為他們同時掌握了「即時度」和「熱度」,將群眾共鳴擴散到最廣。舉例來說,專注於打造臺灣法律文化的新媒體「法律白話文運動」,在母親節用 IG reels 推出「你要不要買鍋子當母親節禮物」的短影音,內容結合母親節送禮情境,延伸至性別法律議題。在引起受眾好奇後,再置入鍋子的產品業配,炸得觀眾措手不及!這就是一種有效的內容發想。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,節慶、時事都只是客觀「事件」,真正重要的,是你能否發揮自身專業,將這些事件跟受眾的主觀「認知」相互串聯,形成穩固的內容網。
4. 我的心聲說給你聽
做品牌最重要的,除了產品、服務以外,在社群行銷上,記得帶有一點「人味」。這並不表示你需要像對待朋友,整天分享你的行程規劃、說任何想說的話,而是從品牌定位出發,偶爾透露一點無傷大雅的真心話、經營過程,甚至是品牌有趣的大小事。
舉自由接案者來說,除了分享接案相關技巧、心態,也可以用「讓接案者頭痛的 5 件小事」或「接案真的有那麼自由、美好嗎」等主題切入,談那些沒人說的真心話,揭開受眾可能存在的誤解,藉此拉近彼此距離。畢竟,要推廣一項產品或服務,有時候靠的是具體贈品、優惠、行銷,更多時候卻是賣消費者對你的信任與喜愛。
5. 和你分享我的觀點
延續上一點,要讓品牌有「人味」,不只可以適當揭露心聲、獲取共鳴,還能藉由分享價值觀,來讓對方判斷你是否與他契合。就像人與人初識時,會先了解彼此對某些事物的看法,才能進一步知道深入發展的可能。因此,品牌在發想主題時,也可以從生活觀察、事件觀點等角度出發。
舉例來說,主打「閱讀」的個人品牌,世界上愛閱讀的人這麼多,你要怎麼和別人不一樣?有人從情境出發,問大家「你也不愛在閱讀時被這 3 件事打擾嗎」?或推出「適合閱讀的 5 間咖啡廳」,讓受眾知道他不只愛閱讀,更喜歡在某些情境氛圍下讀書。同樣是閱讀帳號,為何某些人讀起來特別有質感,讓人忍不住就想看他的貼文?原來,社群經營者的視角雖然只是細微調整、透露一些觀點,卻增加了品牌的靈活性,讓閱讀不只侷限在閱讀,還能擴展到「怎麼讀」,甚至是「我所嚮往的閱讀」。
看完這 5 種主題發想技巧,你是否也發現,品牌服務雖然是有限的,若能彈性運用以上內容網,從不同角度帶入品牌的特色或周邊議題,就不愁想不到發布內容,還能讓受眾對你的產品或服務印象更深刻唷!

Wen (溫) - 自由工作者
分享這篇文章